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

北京天气报告预告最新_北京天气报告

tamoadmin 2024-06-19 人已围观

简介1.用英语介绍天气2.北京沙尘暴来袭,沙尘暴来袭需要做什么防护措施?3.北京报告2起甲流致死病例 可防可控无须恐慌4.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报告称,北京时间2006年12月13日10时40分,太阳又发生一个X3.4级大耀斑.此次5.为什么天气预报报告有雨,却没有下呢?墨迹天气是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天气预报查询软件。 它支持约199个国家20多万个城市及地区的天气查询,提供15

1.用英语介绍天气

2.北京沙尘暴来袭,沙尘暴来袭需要做什么防护措施?

3.北京报告2起甲流致死病例 可防可控无须恐慌

4.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报告称,北京时间2006年12月13日10时40分,太阳又发生一个X3.4级大耀斑.此次

5.为什么天气预报报告有雨,却没有下呢?

北京天气报告预告最新_北京天气报告

墨迹天气是北京墨迹风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天气预报查询软件。 它支持约199个国家20多万个城市及地区的天气查询,提供15天天气预报,5天空气质量预报,实时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它还能在特殊天气提前发送预警信息,帮助用户更好做出生活决策,从容应对各类天气状况。

用英语介绍天气

气预报不准的七个理由

古时候,天气预报是一种神话,而在现代社会,天气预报是有局限的科学,是人类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为什么有的时候不准,专家和主持人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宋英杰和杨丹以清新而知性的笔触展现了他们的天气预报情结,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确切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不准;公平地说,天气预报“有的时候”很准。

天气预报不准,需要找理由吗 不需要;天气预报不准,能够找到理由吗?能。说明理由,并不是为了搪塞错误。

我也曾经被自己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欺骗得淋漓尽致,暗自神伤,无处申诉。

在我们所征集的观众意见反馈中,观众对天气预报的不满意,绝大部分集中在“天气预报有时候不准确”上。可以理解,无论语言多优美,画面多精致,话题多有吸引力,主持人多有亲和力,错误的预报总是让人有一种吃了苍蝇的感觉。

我经常在马路上商场里听别人兴致勃勃地争论天气,看到不少老年人把记录天气预报当作一个业余爱好,在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惭愧在心里水融着。

在生活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很多人说假话,天气预报倒是特别想说真话,可就是说不准。的确,因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能够第二天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天气,于是拿天气预报开玩笑,大家特别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有人已经把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用来讽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这是我所听到的最具书卷气的嘲笑了。

责怪天气预报的不准确,是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面对公众嘲讽气象人员如何保持心理平衡的小册子。

应该说,天气预报还是越来越准确的,我们国家的天气预报准确性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属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现在对于常规天气要素的24小时定性预报准确率已经达到了80%,上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的预报准确率又提高了4.3%,未来一周的预报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代天气预报已经不再是仰望天空、应用谚语,或者靠24节气来推算、靠观察蚯蚓、青蛙的活动来判断的古老行当了 世界气象电视节的吉祥物就是青蛙,以纪念青蛙为天气预报曾经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

气象卫星出现以后,台风就再也没有逃脱人类的眼睛;天气雷达问世以后,几百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强降雨也已经不再是预报上的顽症了。对于那些长途跋涉的冷空气的行踪,人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天气预报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它应该走下神坛。是人类憧憬未来的好奇心,人类不甘于“天有不测风云”的精神气质造就了天气预报,预报准确了,不必大惊小怪;预报错误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天气预报,如何理性地分析天气预报为什么不准。

那还是为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寻找7个理由吧。

理由一:她还很年轻

虽然古人观察现象、寻找规律,早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天气的经验,但是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她是通过简单的定时观测得出气压场、高低压、冷暖锋,并进行简单的线性推算这样一个简陋的手工作坊里发展起来的,而以数值预报为代表的对天气变化的简化物理过程的求解和运算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很多天气现象的发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人们还并没有完全掌握。气象科学还是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学科。年轻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理由二: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动翅膀,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也是最早发现的混沌现象之一。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在煽动着。且不论城市热岛、工业排放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就是这个星球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就对天气的变化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植被、水体等等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切在模拟运算中无法进行详尽的描述。

当然,我们并不会因为有“无数只蝴蝶的翅膀”就迁就天气预报的不准确,就如同学生不会因为自己考不了满分就慨叹考题太难。经常用“混沌”来进行自我安慰的人,还不具备预报天气的职业心理素养。

理由三: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要预测天气,首先要观察天气,从理论上讲,要明察秋毫,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不能放过。而人类本身并不具有千里眼、顺风耳,我们的眼睛有盲区。

自从有了气象卫星,我们眼睛的盲区减少了,视野更加开阔了。台风无论多狡猾,都不会骗过卫星敏锐的目光,台风的螺旋云型、台风眼都一目了然,我们也才会胸有成竹地发布那些台风警报。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气象卫星也一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气变化,但是它离地面的距离是36,000公里,比较遥远,分辨能力比较有限;极轨气象卫星的高度是800多公里,离地球近一些,但是它不可能目不转睛地观察特定区域,它的云图是拼接而成的,在观察一个特定区域时,相当于卫星有“眨眼睛”的毛病,而有一些天气就在“眨眼间”发生了。另外,如果有云层覆盖,我们就难以观察并测算植被、水体、沙尘的面积和强度等等,云层会掩盖很多秘密。

我们没有一双可以洞察一切的慧眼,在分析和预测的时候会产生误差,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理由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强对流天气 如暴、冰雹等 比较流行的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

一座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气温、降水量的差别非常大,因而植被的面貌也大相径庭。仅仅一山之隔,却展现着两种气候类型,古人说:始悟一岭隔,气候殊寒暄。

而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既有中高纬度大陆性天气系统的影响,也有低纬度海洋性天气系统的影响,各种天气灾害琳琅满目,是天气灾害种类最繁多、表现最剧烈的国家之一。我们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概述全国天气,只能“从大局出发”,描述大范围的特点,肯定会删减很多局地特殊性的天气现象,会遗漏很多天气情节,它无法表述那么纷繁复杂的天气变化。

理由五:疑难病误诊

疾病的种类很多,而诊治各种疾病的难度各不相同。再妙手回春的医生也有误诊的时候,为天气把脉也常常碰到疑难杂症。

我清晰地记得一个例子:一个台风刚刚生成,就气势汹汹地向东南沿海奔袭而来,我们发布了警报。可是台风却很诡异地停止前进,在原地就地休整。但是正当人们稍稍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它又杀了一个回马枪,重新瞄准东南沿海,于是我们再次警觉地发布台风警报,然而当警报声响起的时候,台风却大摇大摆地朝向太平洋扬长而去。最终这个台风让人们虚惊一场。事后有几位同事总结说:这个台风好像是专门来戏弄我们的。

即使某种常规的天气过程,预报了不发生(行话叫:报空了),没预报发生(行话叫:报漏了)的情况也时常出现。长期以来,为了减少负面的社会影响,一些业内人士有一种“宁空勿漏”的心态。且不去议论业内的预报心态,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很多难度极大的预报,报错了 尤其是漏报 ,人们(包括领导)对于错误缺乏公允的评价,很多从事预报的同行经常有一种如履薄冰、如惊弓之鸟的感觉。我的一位领导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一万年之后,人们还会谈论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问题。天气预报永远有不准确的时候。但愿他的这句话给一万年之后的观众也打个预防针。——天气预报的难题将长期存在。摸准老天爷的脾气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理由六:你的感觉欺骗自己

2004年春天,有位实习生对我说:到了夏天,你们怎么办啊?这一句话让我摸不着头脑。他解释说:大家都说,高温季节明明是40多度,你们却总报36度、37度的样子,怕引起恐慌,所以不敢报也不愿报高温。

听了这样的分析,我真是觉得冤枉啊!

2003年的夏天,南方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高温天气,缺水、缺电现象非常突出,大上海的夜间照明也采取了限制措施。在福建、江西、浙江,很多地区的气温像进行体育竞赛一样,气温新高屡屡被刷新,各大“火炉”交相辉映。于是有很多观众反映天气预报故意压低气温结果,隐瞒不报,甚至将其上升到了“剥夺百姓知情权”的政治高度。

但实际上,对于2003年夏季的高温天气,气象部门恰恰做出了非常精彩、确凿的预报,仅中央气象台就破天荒地发布了31次高温预报和警报,而且对于气温的预报误差一般在一度左右甚至更低。可是,科学层面的精彩和公众层面的印象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我们追根溯源,气温与人们的身体感觉(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引起抱怨和质疑的首要原因。

我们所说的气温是指百叶箱里的温度,它是在草坪上,距离地面1.5米,通风,而且不受阳光的直射。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气温,阳光下和树荫下,感觉差别很大;有风和无风,差别很大;湿润和干燥,差别很大,感觉上的差别一般会在5度以上。而且在火辣辣的阳光烘烤下,地面温度,远远高于气温,当气温是35度的时候,表层土地的温度可能是50度,水泥或柏油马路的温度可能是70~80度,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你感觉温度远远不止35度,于是对天气预报的怀疑产生了。

实际上在天气预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在盛夏季节主观故意压低气温预报结果的情况。如果真有那样的事,完全是伤害职业道德的卑劣行为,也是我们自己难以容忍的!

理由七:缺少对不准确的总结

我拜读过大量关于预报多么精彩、分析多么成功的文章和总结,但是极少看到对于预报失败个例的分析、点评,似乎一些人不愿意触及伤疤,没有诚恳地探讨失败的职业氛围。一旦预报出现重要错误,气氛会变得很凝重,不敢提及,生怕伤害了谁的感情。

北京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在结尾处,有一屏是“某月某日天气预报满意率”,由观众为每天的天气预报结果打分。我每次都会认真地阅读这条信息,这是了解观众对于预报质量所持态度的重要渠道。满意率经常很高,百分之九十几甚至百分之百。但是也有满意率非常低的时候,比如预报了2004年6月14日和15日北京有“小雨”,但是老天爷就是不愿意配合,14日刮了一阵六级大风和一场扬沙天气,15日尽管天色阴沉、云层浓密,但偏偏不下雨,当天我路过一座游泳馆,那里的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并开玩笑地说:“这两天天气预报这么不准,你还敢在大街上走 ”结果6月14日的天气预报满意率只有43%。当然,内行人都知道那几天预报的难度的确是非常大的。6月16日似乎老天爷终于被执著的预报感动了,下了一天的雨,但预报的最高气温是24度,而实际上下午的气温仅仅是17度,穿着单薄的人们被冻得哆哆嗦嗦,怨言丛生,但是6月15日对于16日预报的满意率是81.8%,看来虽然温度预报离谱,但是终究预报了降雨,大家还是很宽厚的。

一个职业人,总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机会,也总会有“走麦城”的机会,不可能永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天气预报正因为相对准确、存在局限,大大小小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如果我们面对错误的心态能更好一些,我们的疏漏会少一些,大家的理解会多一些。我们的职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反思错误的勇气。

7个理由说完了,可能很多人不见得同意我的分析,不过,如果有一天,当天气预报精确得不再需要理由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肯定会有更多快乐的理由。

摘自: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北京沙尘暴来袭,沙尘暴来袭需要做什么防护措施?

写作思路及要点:围绕天气预报

Good morning ! Here’s the weather report for some big cities in the world . Beijing is cloudy . It’s very cold, so wear warm clothes when you go out .

In Hong Kong there’s beautiful sunshine. People will feel cool in the daytime. It is sunny in New York , but there’s a strong wind in the afternoon. It will be rainy in Sydney but very hot.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ill be sunny.

That’s the weather report for today .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

早安 这是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的天气报告。北京多云。天气很冷,所以出去的时候穿暖和的衣服吧。在香港有美丽的阳光。人们在白天会感到凉爽。纽约阳光明媚,但下午有大风。悉尼会下雨,但天气很热。后天将是晴天。

这是今天的天气预报。谢谢您的收听。

北京报告2起甲流致死病例 可防可控无须恐慌

北京的天气可以说是非常糟糕,有很多次的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是指风将我们地面上的灰尘或沙子带到空气中,使空气浑浊,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是我国北方特有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沙尘天气可分为五个等级,最轻微的是浮尘,最严重的是极强的沙尘暴。

如果发生沙尘暴,它的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有大风时,地面就有灰尘,不稳定的空气会造成沙尘暴天气。在沙尘暴天气,人们应该尽量不出门,待在家里,如果没事就关好门窗。尤其是一些老人孩子,抵抗力比较差,尽量不出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也是这样,在家更安全。怎么办如果因为工作不得不去户外,要尽量避免骑自行车。我们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纱布毛巾保护眼睛。我们最好戴上防风设备,如口罩和眼镜。在户外行走时,我希望我们远离树木和广告牌。如果树木因强风而折断,它们会袭击我们。我们也不能走在广告牌下面,这很危险。

有些慢患者出门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如果他们感到胸痛,需要尽快去医院。但是,一些极其严重的灰尘报告将影响我们的道路和轮渡码头,这些码头将关闭或暂停,人们需要为旅行做好准备。沙尘暴经常发生在北方。在内蒙古,由于天气原因很少下雨,树木的沙地也不能种植,所以刮风的时候会卷起灰尘。这些沙尘暴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平时一定要爱护自己的环境,不要乱砍多种树木。毕竟,一个美丽的环境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自在。

沙尘暴是一个非常影响人们活动的一种自然灾害,所以当发生这种自然灾害的时候,就一定要保护好呼吸道的安全。减少外出。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报告称,北京时间2006年12月13日10时40分,太阳又发生一个X3.4级大耀斑.此次

2009年曾全球大流行的“甲流H1N1”,今冬再度成为京城最活跃的流感病毒种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昨天表示,北京近期已连续报告两例甲流死亡病例,全市流感患病情况已达到2008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不过,疾控专家称,市民对“甲流再袭”无须恐慌。目前,甲流已成为季节性流感的一种,且可防可控。

今冬或出现流感集中疫情

受极寒天气影响,北京近期流感发病率较高。市疾控中心昨天表示,上周北京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累计监测门、急诊就诊人数1040090人,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为2.75%,流感样病例人数为28567人,已达到自200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市疾控中心主任邓瑛介绍,自去年12月起,流感发病水平开始上升,目前已进入高峯时期,未来一段时期内,流感将维持较高活动水平。“预计将会持续到春节。”他判断,到春运高峯期,人羣路途中抵抗力下降、卫生设施又不太好,更容易患上流感。

他表示,今冬流感的高发,同持续寒冷天气相关,很多市民增减衣物不够合理。此外,目前也正处于流感流行季。

邓瑛说,在此期间,不排除在学校托幼机构、集体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出现流感所导致的集中发热疫情的可能性,同时也会出现由于流感所导致的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

已有两人因“甲流”死亡

记者昨天了解到,2009年流行的“甲流H1N1”,今冬又出现在北京。

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发现,现阶段北京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且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动度较前期已明显增强,逐渐转变为主导毒株。

“这种病毒和2009年的甲流H1N1相近,没有出现明显变异。”邓瑛介绍。

市疾控中心表示,目前北京已报告两起因“甲流H1N1”死亡病例。两人均为女性,一位是22岁来京务工人员,另一位是65岁癌症患者。

疾控部门要求,中小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学校、用人单位若出现流感患者,应及早隔离,避免带病上班等情况。

“甲流”档案

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当年5月,中国内地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

2009年7月,北京首现本地聚集性甲流疫情。截至2010年1月17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确诊病例10966例,死亡76人。

■追访

甲流死者均患基础病

记者昨天获悉,北京两起因甲流死亡的患者均是因为自身患有基础病,且没有接种过流感疫苗。

其中,一位患者去年5月刚来到北京务工,12月25日发病,出现咳嗽症状;26日出现高热、喘憋、紫绀等;后到朝阳医院就诊后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离世。据医院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甲流H1N1病毒感染。

另一患者是一名骨髓癌晚期的老年妇女,感染流感后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1月4日抢救无效去世。

■释疑

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甲流

疾控专家表示,针对“甲流再袭”,市民不必心存恐慌。而且,目前北京对于甲流的防控也并没有启动应急机制,仍作为季节性流感来对待。

据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王全意介绍,2009年的甲流之所以“可怕”,一是由于在全球大规模流行,二是由于它作为一种新毒株,人羣完全无免疫力。

他解释,自从2009年以后,甲流已和其他类型的流感类似,作为一种季节性流感存在。且自第二个流行年起,人羣已有了基础免疫力。

“目前,在甲流的防治方面,已经达到了可防可控。”邓瑛介绍,北京提供的流感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防控甲流,接种两周之后即能产生抗体。市民可自费接种。

他表示,北京已为164万人接种流感疫苗,主要是中小学生以及60岁以上老人。根据不同人羣接种情况和发病情况分析,流感患病人羣中,学生显著低于小孩子和中青年人,这也能够证明流感疫苗具有防护作用。

王全意表示,近两年间,北京也有患者因患甲流死亡,但主要是由于个别患者体质较差,或是患有基础疾病。(温薷)

相关阅读:

>>香港一名3岁男童感染甲型流感情况甚是危机

>>北京进入流感高峯期甲型H1N1病毒成为主导毒株

>>卫生部制定社区暴发甲流控案以传染源管理为主

>>甲流感暂时处于“潜伏”期春节或迎来疫情高峯

为什么天气预报报告有雨,却没有下呢?

①太阳活动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错误;②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正确;③太阳活动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呼机、移动电话等会失灵,正确;④漠河纬度低于北极圈,不会出现极昼现象,极昼现象是地球公转造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错误.

故选:D.

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最高、最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1月至4月13日, 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资料同化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