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

匈牙利布达佩斯天气_匈牙利布达佩斯天气预报30天

tamoadmin 2024-07-16 人已围观

简介1.圣地亚哥和蒙得维的亚的气候特点?2.四大洋面积最小的洋3.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各五个。急啊啊啊啊啊4.党卫军野战师的著名军队有哪些?去年10月中旬去的,众信旅游5月好像有个大促,你可以看看有没有优惠,我是在他家定的去的捷克和匈牙利! 这两个国家10月下雨天都不多 大多数都是晴天 而且秋天 叶子都变色了 很美!尤其是CK 秋天特别美!!!啊啊啊好想再去!衣服你可以穿长袖,短袖,防风的外套,比如

1.圣地亚哥和蒙得维的亚的气候特点?

2.四大洋面积最小的洋

3.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各五个。急啊啊啊啊啊

4.党卫军野战师的著名军队有哪些?

匈牙利布达佩斯天气_匈牙利布达佩斯天气预报30天

去年10月中旬去的,众信旅游5月好像有个大促,你可以看看有没有优惠,我是在他家定的去的捷克和匈牙利! 这两个国家10月下雨天都不多 大多数都是晴天 而且秋天 叶子都变色了 很美!尤其是CK 秋天特别美!!!啊啊啊好想再去!衣服你可以穿长袖,短袖,防风的外套,比如说冲锋衣。私人建议,带一块大围巾,冷了可以披在身上,在车上还能当毯子盖!

圣地亚哥和蒙得维的亚的气候特点?

欧洲西部地区。地理上的欧洲西部是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从行政区域上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德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面积9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41亿多(1958)。地形以平原为主,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流峡和多佛尔海峡,以及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处西风带内,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且均匀。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区,也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发达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钾盐等矿产。重要海港有伦敦、利物浦(英),马赛(法),布鲁塞尔(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伦敦、巴黎、鹿特丹、安特卫普、布鲁塞尔、马赛等著名城市。除摩纳哥外,其余6国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广义的西欧指欧洲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位于欧洲西部、中部和北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人口5亿多(1988)。欧洲最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其主干向东伸展为喀尔巴阡山脉,向东南延伸为狭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岛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夏干冬湿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湿润气候。有煤、铁、石油等矿藏。大多数国家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交通运输均十分发达,形成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有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卢森堡、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

欧洲西半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欧洲西部地区指北海东岸

至黑海西岸一线以西的欧洲部分,本地区面积不大,但国家众多,海岸线十分曲折。

(2)海岸线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岛、岛屿和海湾。主要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南部有巴尔干、亚平宁、伊比利亚,主要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和冰岛,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海,比斯开湾是著名的海湾。

(3)地形

平原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以东波德平原、以西西欧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阿尔卑斯山脉,勃郎峰本区最高

深受冰川影响:湖泊多——“千湖之国”芬兰 峡湾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状起伏——波德平原 阿尔卑斯山脉两侧散布的湖泊。

(4)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特征: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全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自西向东逐渐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7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大陆轮廓曲折,使海洋影响深入内陆

地形 中部为平原,山脉东西走向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大气环流 地处西风带,盛行西风将大西洋暖湿气流输送到内陆

东西差异: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差异;北部是极地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编辑本段]气候与农业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空气湿润,云量较大,阴雨天较多,日照较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发展畜牧业

②、地中海气候——夏干冬雨(雨热不同期)——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柠檬、无花果、葡萄、油橄榄

③、农业生产——耕地、劳力都不足——农业现代化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很重视——欧洲农业为次要生产部门。农牧结合和集约化水平高为重要特点。主要种植麦类、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亚麻等,小麦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大麦、燕麦约占60%以上。园艺业发达,主产葡萄和苹果。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绵羊为主。

[编辑本段]河湖

①、河流水文特征:

气候、地形-------决定本区水文特征-------河流众多,河网稠密,河流水量充沛,水位变化小,水流平稳,长河较少,通航里程长,有结冰期。

②、主要河流: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 瑙 河:德、奥(维也纳)、斯、匈(布达佩斯)、克、南(贝尔格莱德)、保、罗、乌——注入黑海——河口在北纬45度、东经30度左右

世界航运最繁忙的河流——莱茵河:瑞士、法、德(鲁尔区、法兰克福)、荷——注入北海——中下游流经工农业发达和人口稠密区,航运便利

法国塞纳河——巴黎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

德国易北河——汉堡(德国最大港口)

③、主要运河

多瑙河---莱茵河运河

基尔运河

④、英法海底隧道

[编辑本段]国家和居民

(1)居民:白色人种为主,人口稠密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匈牙利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2)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其中德国居第一位。

[编辑本段]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地区,对外贸易发达,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欧盟是国际上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实体。英国是世界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轻重工业并重。

法国是工业和农业都有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德国是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欧洲邻国最多的国家,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四大洋面积最小的洋

政治地理

一 海权、陆权、空权

地球的表面,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国家,有的人口众多,象中国有10多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4;有的人口稀少,如冰岛只有25万人。在组成上讲,加拿大和瑞士,是多种语言的国家,美国和苏联是多种民族的国家,比利时是多种文化的国家。政治地理是来分析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其特征,并探讨地理环境对国家制度与政治决策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国际关系,探讨大国和小国、富国和贫国之间的矛盾和协调。 这对世界人类的未来, 具有重要意义。在20世纪之初,德国的地理学家拉尔的国家有机体说,英国麦金德的大陆腹地说以及美国鲍曼的民族自决论,都曾对全球战略和国际政治,从地理学的角度发表不少的论述。这些论述后来被德国的纳粹地理学家豪斯浩弗(Karl Houshofer)所利用歪曲,以“生存空间”的理论来辩护它对外的侵略,受到后代地理学家的谴责。本世纪之初,保守的政治地理学家,都着重在说明海洋的重要性。海权被认为变成世界强国的重要基础,因此象英国、美国、德国都有扩大海军的。1890 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Affred T.Mahan, 1840~1914)竭力鼓吹美国海军扩充的必要性,他认为海军的机动性,可使英国和美国,比陆权国家更有优势,他的说法大有助于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海军基地的扩充。他指出只有广阔的陆上土地,并非为强大的国力;而与海军配合,才可有军事实力,而这实力就是海权。所谓海权是海军、基地、安全航线的综合,拥有海权,即可以海制陆。而所需控制的则有:海峡、半岛、岛屿、运河。并举出重要海峡如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红海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对马海峡、白令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等。半岛如:阿拉斯加、堪察加、朝鲜、中南半岛、土耳其、希腊、意大利、伊比利安等。岛屿有:冰岛、 英伦二岛、马尔他、塞浦路斯、斯里兰卡、克里特、菲律宾、、琉球、日本等。运河主要指巴拿马、苏伊士、基尔运河等。可是马汉氏的海权论,未曾顾及到陆地交通的进展,可以阻止海军的进攻。他死以前,也未见到海军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显示优势。他更未料到,当 1915年英国的海军旗舰,侵入黑海时,竟会被不强大的土耳其陆军所打败。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氏( Halford J.Mackinder),在19世纪末叶,预言“哥伦布时代”已经结束,世界上主要强国已控制了海洋。一反当时流行的马汉氏的海权论调,认为威胁英国海军霸权之新兴劲敌,为横跨欧亚大陆之陆权而非海权,并谓历史上欧洲时代即将过去,犹如河流时代和地中海时代业已消逝一样。 1904年,麦氏在英国学会上宣读 “历史之地理枢纽”论文,他说世界为一整体,欧亚非三洲为一世界岛;美洲和澳洲为之岛屿;而欧亚两洲之接界地区,西起苏联伏尔加河,东至中国的黄河,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印度,为世界之心脏地带。他并且说:“谁能控制东欧,谁就能控制心脏地带,谁能控制心脏地带,即可控制世界岛;谁能统治世界岛,即可统治世界。”麦氏之陆权论说,为当时政治地理学上主要思潮而风行一时。都认为欧亚非三洲联合之大陆,为一切大陆中人口最多,最丰,面积最大的陆块,故为人类生活重心。该区远隔海洋,有铜墙铁壁之固,无外患之忧,而其大部分河流皆注入北冰洋,此系一内陆湖,而无与大洋相沟通者,实在是世界上最完固之根据地。麦氏之说,有其不可泯灭之价值,可是它可修正之处亦不少,最主要有,第一,麦氏发表论文时,不曾意识到今日航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长程飞机和洲际导弹,足以缩短世界距离,心脏地带任何一点,皆在敌人轰炸航程之内,谈不到绝对安全。第二,麦氏之说,受全球为麦克托(Mercator)投

影地图影响,对全球形状有所忽视。此类地图为圆筒形展开之平面投影图,在北纬区地域面积特别广大,所以认为北冰洋广阔无垠,为不可侵入之海洋。实际上它的面积不过1400万平方公里,只有地中海的2.5倍。而破冰船的使用和潜艇水下航行,已可通行无阻。同时飞越北极,为联络东西两半球最短航线,所以北冰洋不但不能保护西伯利亚安全,反为空军和洲际导弹进攻苏联北部捷径,换言之,北极区为大弧线所经,为今日世界交通之枢纽,昔日认为固若金汤的北极,正是今日受威胁最大和压力最重地带。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击败德国而拥有欧亚大陆“心脏地带”之际,美国有位政治地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史派克曼(Prof.N.J.Spykman),写了《美国之战略》一书,认为麦金德对大陆心脏地带之潜力,估计未免过高,他指出,连接挪威、瑞典、西欧大陆、意大利、南斯拉夫、巴尔干、土耳其、

中东、印度、中国大陆、朝鲜半岛之线,为包围大陆心脏地带之“内新月形地带”,亦称为“边缘地带”。连接冰岛、英伦二岛、伊比利安半岛、北非洲沿岸、亚丁、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菲律宾、、琉球、日本、千岛群岛之线,为“外新月形地带”,他认为边缘地带是夹在大陆和海洋的中间地区,恰好成为陆权国家与海权国家间的一个缓冲地带,他并且修正了麦金德的三句名言而成为:“谁能控制边缘地区,即能统治欧亚大陆;谁能统治欧亚大陆,即能控制世界之命运”。自从意大利空军将领杜赫(General Douhet)倡议“空权论”后,都认为“空权可决定战争之命运”,各国竞相发展航空,以争制空权。二次大战期间,确收空军制胜之效。同时北极航线的发现,使人对地球为球形,更增深印象,而使东西两半球距离,尤其美苏两强国距离顿时缩小。在此期间德国发明导弹,美国发明,现时的洲际导弹,再进而发展人造卫星,登陆月球的太空船,轨道导弹,于是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目前的政治地理,包括地面、海洋、太空,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的三度空间了。

二 国家要素的评估

衡量国家的政治地理,我们先要评估国家的面积、形状、疆界、位置和国都。

面积 地面上国家的面积大小不一,大的象苏联,达224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1/6,比南美洲还要大;小的象卢森堡,只不过2586平方公里;象洲一样大的国家,则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中国以及巴西。面积大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其次则为印度、阿根廷、扎伊尔。象英国24.4万平方公里,荷兰4万平方公里,黎巴嫩则为1万平方公里。国家面积的大小,不一定反映它在国际事务上的重要性,象巴西的面积要比英国大30倍,可是在国际上,巴西并不比英国重要。一个国家领土广大,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在战争时,有后退余地。同时国土一大,自然就有更多的农业和矿产,国土广阔,对国民心理也有好处,象美国、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的国民,容易有自信心。 国土广大的坏处是边远地区不易和中央心脏地区联系,举例来说,加拿大使没有1880年太平洋铁路的完成, 加拿大的内陆草原不可能和人口密集的东部连接起来,同时很有可能,加拿大的内陆草原会并入美国境内。同样,苏联的远东区,远离中心地带,而比较接近中国的心脏地区,所以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对连接苏联东西两部,实在太重要了。交通路线虽然可以解决广大领土的分隔问题,可是也增加了交通的费用。领土窄小的国家,就面临缺少,无法来发展各项经济事业的问题。世界上有 20%以上的国家,每年的国家收入只有 1 亿美金。而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在1000亿以上,象中国、墨西哥、印度,也在100亿以上。又象中美洲的许多国家,除了墨西哥,它们每年的总收入,竟不及1983年美国通用公司的1/3。

形状 国家占有一定的领土和空间,而空间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国家的空间形状,大致可分为团块形态,其周围大致与中心地区成等距离,象西班牙、法国、波兰、巴西都具有这种完整的几何形状;狭长形态,国土向某一方向伸延,象智利、挪威、意大利和日本都是例子。此类狭长形态的国家中,如智利那样;南北狭长的,称为经线国家;如印尼那样,向东西方向伸展的,称为纬线国家。有的国家,领土就比较分散,象菲律宾、印尼、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只有靠水路或空运,才可在国土的一头达到另一端。菲律宾是由大洋中一群岛屿所组成,日本则为四个大岛所组成。象意大利和马来西亚就是半岛形式了。

形状分散的国家,往往有领土难以统一的困难,象巴基斯坦,在 1947年,分为东西二部,远隔一千里,中间为北部印度所阻,就是明显的例子。西巴基斯坦,面积较大,也较富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占优势。东巴基斯坦,人口较多,比较贫穷落后。东西巴基斯坦都信奉伊斯兰教,可是教义的号召力不够强大,结果造成内战,东巴基斯坦在11年变成了孟加拉。

疆界 国家与国家之间一定有界线,而国界的划定,是国际间纠纷的主要原因,国界的划定,先要有条约,然后在地图上划定界限,在地面上立标志,看起来十分简单,实际上由于情报不够,地图不准确,地面崎岖等原因,问题甚多。最明显的例子,是 1881年阿根廷和智利签订条约的时候,以安第斯山的山顶,也就是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水岭为两国的国界,本来是没有问题的,殊不知在安第斯山东边的河流,竟逐渐切割山峰而流注太平洋。因为疆界的移动,几乎引起两国的战争,最后总算在1920年武断的决定了疆界,才平安无事,可是仍旧是屡起争执的缘由。在人文现象上,有的国界由于人种的不同,或者发现新的矿产,更是争

吵的原因了。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为了欧加登的争执,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索马里看来: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部和吉布提地方的人种都是它的属民, 更不巧的是在欧加登发现了铀矿, 更增加了疆界的复杂性。到1980 年,为了欧加登,两国不断冲突,而这冲突由于苏联和古巴站在埃塞俄比亚的一方,而美国支持索马里,使形势变得更严重了。

目前地球陆地表面,已被人类分割成不同政治区域,就是在南极洲,也已被阿根廷、新西兰、澳大利亚、挪威、智利和英、法等国,划分成各种属地了。陆地上的国际疆界已经分定了,不容再有扩张,有的国家就想往海上去开拓疆界。在 1950年以前,大部分国家都承认在沿海3英里以外,就属于国际“”了。可是1950年以后,许多国家为了扩充渔场及获取沿海的矿产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不断扩大领海范围, 11年以后有10%以上的南美国家竟将领海范围扩充到230英里以外了。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联合国连年举行海洋法会议,在 1982年订定了有关海洋的国际公法,规定领海只能伸展到12海里,又规定了经济圈,即可扩充到200海里,获得合法的经济开,同时也规定在重要战略港地,各国海军可自由航行。可是这种规定,美国、土耳其、以色列、委内瑞拉并不赞成,理由是有些国家虽然在沿海海底拥有矿产,如钴和镍,可是它们缺乏开技术,而这种矿藏应该由国际共管大家获利,这种领海的争执,影响到全球1/3的海面,代表了目前各国领海的观念,也是政治地理上的重要实际问题。

位置 国家在地表空间占有一定的位置。 所谓位置可分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前者是指在地面上已有确实的经纬度,一经确定而不会改变,后者是指一个国家和别的国家相比较而有关联所产生的位置,这种位置的重要性是会因时而变的,譬如某国曾是贸易路线的中心,相对位置十分重要,可是一旦国际贸易中心他移时,相对位置就不重要了。绝对位置对国家来说,是对纬度而言。很明显的,高纬和低纬的区域气候均不利于高级政治形式的产生,可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如位于低纬度的印度,它的古代文化,远播异域,而本国的政治长期陷于奴属地位,这种矛盾现象是不容易解释的。印度热带疾病丛生,同时常出现大饥荒,这或许与自然环境有关系,可是政治的演进,多半要靠社会组织,印度社会的贵贱四等制,却是和气候没有什么关系吧!相对位置的优劣,要看与海洋的关系和离海的远近,有的国家海洋性强,有的国家表现大陆性,可是我们对此也不能武断,印度南部虽然三面环海,但是印度决不是海权国家,其居民也久不从事于海洋事业。近海而并不从事于海洋事业的,自然不止印度,别的国家还多着呢。同时海洋影响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象英国的相对位置在最早时期与欧洲大陆隔绝,不被外族所侵,而能维持其独立,时至今日它的相对位置恰能使其向海洋发展,前途如锦。又象法国,一面靠陆,三面靠海,这种位置,有时是

它的优点,也有时变成它的弱点了,因此相对位置是随时代而转移的。又如距海遥远的内陆国,以前并未觉得有何不便,可是19世纪以后,和邻近海洋的国家相比,就显得落伍和吃亏了。这些内陆国,四周被其他国家所包围,自己没有海口。若是邻国一旦发生问题,贸易路线,马上受到威胁,国内经济也告失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瑞士,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这种内陆国,无不想尽办法,要和海洋沟通。沟通之道,只有三种:第一种是经过国际河流而与海洋相通,所谓国际河流是18世纪的产物。认为河流不能专由一个国家来控制垄断,象欧洲的多瑙河,就是国际河流,可连接瑞士、奥地利、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奥匈帝国瓦解,中欧地区很多国家变成没有海口,因此在订定凡尔赛条约的时候,也把欧洲其他主要河流,如莱茵河、易北河、奥得河、维斯杜拉河都变成国际河流,为各国所享用。第二种是经过陆地孔道,就是借道他国,划成1条走廊,波兰走廊就是好例,把德国本土和东普鲁士分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可使波兰和新设港口格丁尼亚与波罗的海相通。现代的例子是非洲的扎伊尔从狭窄的颈地通到大西洋和以色列通到亚喀巴湾,大多数的沿海国家是不愿意把它们的领土划出孔道的。第三种是现代的方法,使内陆国经过别的国家到达海口,而使这海口成为自由市。在原则上,自从1921年的自由交流会议上已经通过,可使内陆国有通海之利,可是沿海国家并不一定遵守这原则。这种内陆国,在非洲最多,竟占半数以上。象马里就要靠通道经过加纳到阿比让的港口。经过其他国家,不免受到阻扰,就是不阻扰,也要付高昂的费用负担笨重货物的运输,这也不是合算的,更何况马里实际上又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上面所讲内陆国通海的困难,并不限于欧洲和非洲,只因为欧洲和非洲国家的数目比其他大陆要多得多,因此问题也变得更严重。拉丁美洲地区,也有两个没有出口的内陆国,那就是巴拉圭和玻利维亚,巴拉圭有个很优良的河道巴拉圭河,但是阿根廷和乌拉圭两国控制了该河的出海口。至于玻利维亚,因为秘鲁和智利两国对太平洋的阿里卡共同使用问题拒绝讨论,使玻利维亚始终没有出海口。有的办法和主张,能在欧洲适用,可是在南美就不适用了。这也就是各地的人文环境不同吧!

国都 国都的位置,关系一国的安危存亡,它是一国的神经中枢,人民的生活的指导中心。在政治地理上,是重要的题目。地理学家柯尼希(VanghamCornish)提出建都有三个条件:(一)叉路口。国都所在,必为一国交通中心,古代时陆空交通尚未发达,水道尤被重视为重要交通条件。

(二)谷仓。 国都为消费城市,粮食不可一日或缺,故其附近必为粮食富裕之区,此为经

济条件。

(三)要塞。国都的安全至上,必选地理形势易于防守者,如海洋、森林、河流都可被利用以加强防守,是为国防条件。以上条件属于地理因素。可是国都所在不仅限于地理条件,也有受历史影响的。举例来说,如美国的国都华盛顿, 设于1776年独立之时, 当时美国疆域只有13州, 而在13州中,华盛顿位置适中,以后国境向西开拓,但国都没有再迁。又如意大利的国都罗马,是另外一个例子,自罗马帝国以来,意大利半岛在统一时代总是控制着西西里、撒丁、科西嘉三岛,构成完整的政治空间,而以第勒尼安海为内湖,罗马适为其中心,可是近世意大利的区域重心已移往波河流域,但国都仍在罗马,而没有迁移。有的国家,因为领土或者国策改变,而国都迁移,如土耳其,其国都本为滨海的君士坦丁堡,海运便利,第一次大战后,内陆比较重要,乃迁都安卡拉。另一个例子是日本。在锁国时代,国力着重在西南半壁,国都定于濑户内海的京都,可称地位适中。及至太平洋时代,国力面向亚洲大陆,而沿海航运,又以东南面较为重要,远胜于北面的日本海岸,时异势迁,乃将国都自京都迁至东京。综观各国的国都所在,在地理位置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位于滨海之城,可称为海都;一为处于内陆,可称为陆都。

海都又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一)海都向海上发展者——多利用半岛、岛屿、峡角和海峡,向海洋开拓领土,移民海外。如希腊的雅典,位于爱琴海和米尔通海之间,海湾深入,形势险要。又如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面对第勒尼安海,居半岛之中。曾为独立国家中心的热那亚,面临利古里亚海;,居于亚得利亚海顶端以及比萨,均属形势险要之地。又如英国的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前者位于北海与英吉利海峡之间,后两者各有深湾不列多尔和福斯湾,都有地缘之利。又如丹麦的哥本哈根控制松德海峡,扼波罗的海通北海的咽喉,地位价值极高。

(二) 海都向陆发展者——自16世纪以来, 欧洲人移民南北美洲、 非洲、大洋洲时,由殖民地发展而成的独立国家,其国都或行政中心,也多在滨海之地,但当以后白人移民渐向内陆扩展,以便从海外祖国吸取供应,此类据点,为由海都向陆发展者,地位优越,往往成为独立新国家的国都。上述美国的华盛顿就是例子。此外如古巴的哈瓦那,南美洲诸国如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秘鲁的利马,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智利的圣地亚哥,新西兰的惠灵顿以及许多欧洲在非洲的殖民地国家,都属这一类型。

(三)经济性决定的海都若干国家,虽为滨海之国甚至岛国,然而不能算是海权之国,但也不是白种人的殖民地,而是以农立国的独立国,其国都也在滨海之地。此乃沿海之地,气候上和经济上为全国最富庶最优越之区,因而成为国都,例如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芬兰的赫尔辛基,泰国的曼谷,缅甸的仰光,越南的河内,菲律宾的马尼拉,荷兰的海牙,葡萄牙的里斯本等都是。

所谓陆都,可有以下不同的类型:

(一)位于大陆中心的陆都——大陆国家一般海岸线短,领土略呈方形、长方形或近圆形,国都设于全国中心,交通方便,国防安全,如波兰的华沙,中世纪俄国的莫斯科,西班牙的马德里,土耳其的安卡拉,德国的柏林,都是例子。

(二)由于经济因素而成的陆都——有的陆都甚至靠近边界,这种情况不符合国防安全的需要,但位于气候适宜及重要经济地带而成为国都,如位于北部雨量较多,经济较为发达的伊朗国都德黑兰,就是例子,其余如伊拉克之巴格达,叙利亚之大马士革,外约旦之安曼,以色列之耶路撒冷,沙特阿拉伯之利雅得,均位于该国经济重心。

(三)由于交通因素——国都也有设于全国主要交通中心,所谓交通,主要为河流和道路。现代国都为铁路交通中心者,往往先决定为国都,然后由此为起点建铁路,向四方辐射。巴黎位于塞纳盆地,是水路系统中心,以后也是铁路中心。埃及的开罗,为尼罗河航运终点,尼罗河自此呈扇状,分流入海。奥都维也纳,匈都布达佩斯,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均握多瑙河航运交通的枢纽。伊拉克的巴格达,当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会合点,不仅为伊拉克经济中心,且为该国交通中心。此外陆路交通要站也有成为国都的,如阿富汗的喀布尔。阿富汗乃干燥之高原国,以畜牧为主,农作全靠灌溉,因喀布尔距东边海拜尔关口颇近,且占有印度与中亚间远古商业道路上之优越地位,故被选为国都。

(四)由于地势因素——赤道低纬地区,终年高温,不适人居。高原之地,则温度适宜,适于人口聚集,中美诸国除巴拿马外,国都均在内陆高原上,如墨西哥城两面临海,海拔高达2000多米,气候凉爽,成为国都。其他如哥伦比亚的国都波哥大,海拔2610米,厄瓜多尔国都基多,海拔2850米,玻利维亚的国都拉巴斯,高达3600米,都是佳例。在非洲东北角的埃塞俄比亚,亦为内陆高原,亚的斯亚贝巴,海拔高达2500米,气候凉爽,农牧发达,选为国都。

(五)由于其他人文因素——加拿大的国都,选在渥太华,而不选其他地位适中的都市如多伦多、温尼伯或维多利亚,是因为该城为加拿大东南部人口集中之区,约占全国人口2/3。而且是法人区(350万)和英人区(650万)交界地带上,而该市人口中,法人占1/3,英人占2/3,恰好代表全国民族的比重。又如澳大利亚的国都定为堪培拉者,则全受该国政治影响。澳大利亚在1927年前的国都为悉尼,为该国之最大商港,人口百万,相当于全澳洲人口的 1/7,国会认为国都不应设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也不应设在某邦土地之内,使他邦有不平之感,乃在新南威士州,划出2434平方公里之地,称为联邦国都,是为堪培拉,此为受政治因素而成为国都的佳例。

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各五个。急啊啊啊啊啊

北极洋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洋区

全球海洋可以分为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以及最小的一块洋——北极洋。

北极洋,其总面积仅有14,056,000平方公里。据科学家统计,北极洋地域覆盖范围约为45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为1,205米。与其他四大洋相比,北极洋的面积不到其它四个洋区面积总和的三分之一,是地球表面面积最小的一片洋。

北冰洋,又称北极海、冰水洋,是地球四大洋之一,是世界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位于地球最北端,被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俄罗斯、挪威、冰岛和格陵兰环绕,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太平洋相通;通过格陵兰海和许多海峡与大西洋相连。

北冰洋是世界大洋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洋,也是世界上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洋。面积仅为1475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10%。它的深度为10米,最深为5527米。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

1845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指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北极洋是在造山运动、板块漂移和古近纪的浅海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它位于北极区,从北极点向外展开,向周边群岛延伸,囊括在圆周线内。

北极洋的边界相当模糊,但总体来说,北极洋与其他主要洋之间的交界处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较窄的地带,包括弗兰斯约瑟夫地群岛和冰岛西南部。北极洋气候极端,由于该地区的北极冰盖持续融化,使得北极洋已成为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区域之一。

在北极地区出现的温室气体以及冰盖消失所带来的反馈效应,将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降水量等极端天气的变化。虽然北极洋是全球五大洋中面积最小的洋,但是其在全球气候、、动植物生态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这片特殊的海域。

党卫军野战师的著名军队有哪些?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为了中华民族的富强 -------苏步青的故事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1.失明的数学家欧拉

欧拉的惊人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经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较大的孩子在旁边喧哗。欧拉在28岁时,不幸一支眼睛失明,过了30年以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在他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过数学研究。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工作着,在他双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间,还口述著作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由于欧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欧拉全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学会就开始整理出版,直到现在还没有出完,是72卷。

欧拉在他的886种著作中,属于他生前发表的有530本书和论文,其中不少是教科书。他的著作文笔流畅、浅显、通俗易懂,读后引人入胜十分令读者敬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编写的平面三角课本,用的记号如sinx,cosx,……等等直到现今还在用。

欧拉1720年秋天入巴塞尔大学,由于异常勤奋和聪慧,受到约翰·伯努利的尝识,给以特别的指导。欧拉同约翰的两个儿子尼古拉·伯努力和丹尼尔·伯努利也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欧拉19岁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金,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以后陆续得奖多次。1725年丹尼尔兄弟赴俄国,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荐欧拉,于是欧拉于1727年5月17日到了彼得堡,1733年丹尼尔回巴塞尔,欧拉接替他任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时年仅26岁。

1735年,欧拉解决一个天文学的难题(计算慧星轨道)。

这个问题几个著名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以解决,欧拉却以自已发明的方法,三日而成。但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不幸右眼失明,这时才28岁。

2.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3.数学家的墓志铭

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 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4.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好学,刻苦实践,终于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他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三十三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也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文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 但这是在祖氏以后一千多年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也称这原理为"祖暅原理".

数学趣题:

1.地铁车厢并排坐着5个女孩,A坐在离B和离C正好相同距离的位置上,D坐在离A和离C正好相同距离的作为上,E坐在她的亲友之间。谁是E的亲友?

答案:E坐在A和B之间,A、B是她的亲友。

2.某要塞有步兵692人,每4人站一横排,各排相距1米向前行走1每分钟走86米。现在要通过长86米的桥,请问第一排上桥到最后一排离桥需要几分钟?

答案:3分钟。

3.一位农民养了9只羊、7口猪、5头牛。论价格,2只羊可换一口猪,5只羊可换1头牛。他要把这些牛、羊、猪分给3个儿子,不但没人分得的家畜头数要相同,而且价值也要相等。你能想出一个分配方案吗?

答案:大儿子分1头牛、5口猪、1只羊;二儿子分2头牛、1口猪、4只羊;三儿子分2头牛、1口猪、4只羊。

4.两辆车相距1500米。设前面的车以90km/h的速度前进,后面的车以 144km/h的速度追赶,那么两辆车在相撞钱一秒钟相距多远?

答案:相距15米。

5.有甲、乙两个公司招聘经理。甲公司年薪10万元,没年提薪一次,每次加薪2万元;乙公司半年薪金5万元,每半年提薪一次,每次加薪5千元。问去哪个公司挣得的薪水更多?

答案:去乙公司挣得的薪水更多。

第一SS装甲师(阿道夫·师)

党卫队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缩写为LSSAH,LAH]的成立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3月17日,其前身为约瑟夫·迪特里希建立的柏林党卫队总部卫队。这是一支专职保护纳粹党领袖阿道夫·人身安全,随时听候元首命令且只忠诚于个人的私人卫队。这个部队的120个成员都是迪特里希亲自从阿道夫·挺进队[Stosstrupp Adolf Hitler,建立于1921年,缩写为SAH]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军营驻扎在柏林的亚历山大兵营,后来又搬到了柏林的里希特非尔德[Berlin-Lichterfelde]。随后,首批12名成员在威廉·蒙克的带领下到达柏林,开始负责守卫帝国总理府。4月8日在柏林体育馆冲锋队举行的一次集会上,柏林党卫队特谴队作为的护卫队首次公开亮相。

在1933年5月,部队名称改为柏林党卫队特谴队[SS-Sonderkommando Berlin]。紧接着又改名为党卫队措森特谴队[SS-Sonderkommando Zossen],同时成立了一支全新的部队-党卫队特博格特谴队[SS-Sonderkommando J U terbog]。1939年9月,这两个组织合并,统称为党卫队阿道夫·警卫旗队[SS-Lbeibstandarte Adolf Hitle,缩写为LAH]。1933年11月9日,年轻的阿道夫·警卫旗队集体参加了纪念啤酒馆十周年的宣誓集会。1934年,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将LAH改名为LSSAH,即阿道夫·党卫队警卫旗队[leibstandarts SS AdolfHiter]。二战爆发后,警卫旗队跟随南方集团军群参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最后共伤亡400人。1940年3月批准警卫旗队组建装备一支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兵营,当月德国官方首次公开使用武装党卫军[Waffen---SS]这一术语。接下来,警卫旗队还相继参加了入侵法国和低地国家的战斗,但其主要是作为预备队以及对付撤退到敦克尔克的英军部队。后来,该部有配属与第14集团军参加了对法国的第二和最后阶段的军事行动。

法国战役结束后,警卫旗队留在法国进行休整,并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入侵英国海狮开始刻苦训练两栖作战。1940年7月格奥尔格·科普勒,保罗·豪塞尔和约瑟夫·迪特里西三位武装党卫军指挥官在柏林国会大厦军性的胜利庆典上获颁骑士十字勋章。希姆莱向当时驻扎杂德国梅斯的警卫旗队颁发了写有名字的军旗以标奖励。1940年8月,警卫旗队被加强到一个旅的编制。1940年9月在梅斯的阿尔文斯勒本要塞举行的一个庆祝仪式上,希姆莱向警卫旗队正式授予了经过修改的新军旗。

后来,入侵英国的作战被无限期拖延。警卫旗队在1941年3月调防罗马尼亚,归属于第40军管辖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行动,并成为了德国第一支攻入南斯拉夫的部队。在以后的18天里,警卫旗队连续实施侧翼机动,一直追赶英国人到塞默皮莱,后直插伯罗奔尼半岛,最后在希腊科林斯湾的卡拉马塔截住撤退的英军,迫使英军撤往克里特岛继续抵抗。

1941年6月,警卫旗队再次跟随南方集团军群开始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并参加了基辅和罗斯托夫地区的激烈战斗。1942年6月,警卫旗队被调往法国土伦进行休整。后于7月15日升级并重新命名为党卫队阿道夫·警卫旗队[摩托化]步兵师。同年10月22日,该师重新命名为党卫队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师[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er"以下简称LSSAH师]。LSSAH师当时在维希法国作为占领军,全师兵力为:军官678人,士官及士兵20166人。

1943年初,LSSAH师重返东线,并作为保罗·毫塞尔新组建的党卫队装甲军的一部分参加了哈尔科夫争夺战和规模空前的库尔斯克战役。自从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行动失败后,LSSAH师被调到了意大利从事反游击作战。此后该师以党卫队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1.SS--Panzer--Division "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er "以下简称LSSAH师]的身份重新返回东线,经历连番苦战后的LSSAH师损失惨重。后来该部队被苏军合围在卡曼特斯-波多里斯克,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但由于党卫队第9“弗伦斯堡“装甲师和党卫队第10”霍亨施陶芬”装甲师组成的党卫队第2装甲军成功解救了这些被合围的部队,LSSAH师虽然突围成功,但全师只剩下不到1250人,因此该师再次返回法国休整。

从1944年6月分起,LSSAH师相继在诺曼底地区为了抵御登陆的盟军部队而在卡昂,法莱斯和安恒地区经历了多次殊死搏杀,且边打边向德国本土后撤。年底,该师又配属于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参加了寄予厚望的阿登反击战。阿登反击失败后,仍归属于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的该师重返东线,在匈牙利准备解救在布达佩斯被苏军所围的德军集群,作战代号“春醒”,这是德军在东线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后来,在匈牙利格兰地区的战斗中LSSAH师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5年2月26日,LSSAH师参加了组织苏军进入奥地利的代号“平湖”的进攻行动。3月14日,获悉“平湖”进攻行动失败后大为震怒,随即命令LSSAH师,帝国师,骷髅师和霍亨施陶芬师将他们的荣誉袖标从制服上全部取下。最后,时任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官的迪特里西拒绝执行此项命令。3月16日LSSAH师作为后卫掩护整个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撤退继续顽抗。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后,最后一任师长-----奥托·库姆率领全师剩下的1682人,在破坏了所有装备后前往奥地利向美军缴械投降,彻底结束了这支曾经荣耀的警卫旗队的光荣一生。

第1阿道夫·警卫旗队装甲师指挥官任职时间表

1939年9月1日~1943年4月7日 约瑟夫·迪特里西[Joseph Dietrich]

1943年4月7日~1943年8月20日 提奥多尔·威施 [Theodor Wisch]

1943年8月20日~1945年2月6日 威廉·蒙克 [Wilhelm Mohnke]

第二SS装甲师(帝国师)

该师第一次出现在战斗中是在1940年低地国家和法国战役时,当时的名称是武装党卫队Verfüngs集群师。它的第一个作战地域是在鹿特丹附近与荷兰军队交战,随后该师与其他师一起拦截了一支法国增援部队,将他们逐回了出发地域。下一阶段中该师主要负责德占区后方清剿工作(德军挺进过快,有许多敌军在自己身后,尚有抵抗力),然后参加了突破运河防线,直指巴黎的作战。整个战役结束时,该师已经到达西班牙边界。最初该师由武装党卫队当时4个团中的3个组成,唯一的例外是LAH(阿道夫·近卫队)团,它未编入该师。3个团分别为:德国团、日耳曼尼亚团和元首团。西线战役结束后,武装党卫队日耳曼尼亚团被调出,与武装党卫队“北方”和“西方”团一起组成了另一个武装党卫队师“日耳曼尼亚”,后来又改名为武装党卫队师“维京”师。为弥补失去的日耳曼尼亚团,由一个武装党卫队骷髅分队改编而成的第11武装党卫队步兵团加入了该师。不久之后,该师更名为武装党卫队“德国”师,然后又变为武装党卫队“帝国”师。

法国战役后,该师参加了入侵英国的准备。随着“海狮”的取消,德军的兵力逐渐向东部转移。“帝国师”在1941年3月移防罗马尼亚,准备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作战。1941年4月,“帝国师”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夺取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来德。(五十万意大利军队打了六个月,损失63,000人,寸土未得;德国人用了14天攻下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甚至德军还因为推进太快把意大利人面前的道路也堵塞了。)该师在结束巴尔干作战后移驻波兰,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巴巴罗萨”。“帝国师”作为中央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参加了入侵俄国的作战,在叶尔尼亚和斯摩棱斯克战役中都表现的很不错。它也是目标直指莫斯科的“台风”作战的先头部队之一。1941年11月,“帝国师”到达莫斯科郊外,成了德军在俄国推进极限的见证人。但就在俄国首都在望的时候,恶劣的天气、巨大的人员和装备的损失以及一场声势浩大的苏军冬季攻势结束了该师继续推进的努力。伴随着一场场血腥的、伤亡极大的、逐步后撤的防御作战,该师战斗力渐渐耗尽。最后他们被撤出前线,送往法国以重新整编成一个装甲掷弹兵师。但该师的一部分留在了东线,被称为“奥斯腾多夫Ostendorf”战斗群,该部在前线一直战斗到1942年6月被送往法国与师主力会合为止。1942年11月,该师的一部分参加了在土伦夺取法国舰队的尝试。不久之后,该师又更名为武装党卫队“帝国”装甲掷弹兵师。

1943年早期,“帝国师”回到了东线,参加哈尔科夫会战,是拯救了濒于崩溃的战线的功臣之一。重夺哈尔科夫后,该师与其它兄弟部队一起准备参加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帝国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以南的推进十分成功,深入苏军战线达40英里,但最终仍未能达到合围苏军的既定目标。随着会战的中止,它与其它一些武装党卫队师团一起被调出前线。在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后,“帝国师”又一次被运往西方整编,这回成了武装党卫队“帝国”装甲师。在后方整编的同时,该师还在前线留下了一个战斗群,被称为“帝国”战斗群,尽管正式名称应该是“兰姆丁Lammerding战斗群”。该师在西方整编的同时还参加了在法国的反游击队作战。1

943年冬季到1944年初,另一场大规模苏军冬季攻势在战线中央包围了一些德军单位,“帝国”战斗群也是其中之一。但与斯大林格勒不同,保尔?豪塞尔( Paul Hausser)(他也是“帝国师”首任师长)的武装党卫队第二装甲军替他们解了围。随后该战斗群被运往法国与师主力会合,在东线残存的一些部队组成了“魏丁格(Weidinger)”战斗群并且从 Proskurow 一路撤退到特诺普(Tarnopol)。

1944年6月诺曼底战役开始时,“帝国师”作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之一为将盟军赶下大海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卡昂和圣洛周围的苦战使盟军前进受阻,但该师伤亡也很大。在成功地夺回蒙坦Mortain之后,该师开始后撤,因为迹象已经显示它和其它许多部队一起落入了被称为“法来兹口袋(Falises Pocket)的包围圈。多亏了该师和第9武装党卫队“霍亨施道芬”装甲师的共同努力,撑开了袋口,很大一部分德军才得以向东冲出包围圈。 在那之后,该师撤过塞纳河,然后又撤到“西墙”(即原来的齐格菲防线)之后。稍加休整后,第2武装党卫队“帝国”装甲师参加了1944年12月的阿登战役。突破美军防线后,该师向前猛攻,但就在肉眼能看见马斯河的地方,攻势被增援的美军制止住了。随着美军逐渐的反攻,又一步步地向后退却。经历这次失败之后,该师回到德国本土进行人员和装备的补充,随后参加了德军在二次大战中的最后一次攻势作战,目标是夺回布达佩斯,但在匈牙利的这次行动同样受挫于苏军强大的兵力。之后,该师先后在德累斯顿、布拉格、维也纳作战,一直到战争结束。该师大部分人员设法向西开进,直至向美军投降。

党卫军第三装甲师(骷髅)

波兰战役后,新建了一些武装党卫队师团。第3武装党卫队师由一些参加过波兰战役的“骷髅”单位和国内“骷髅”组织的后备队加上其他一些武装党卫队部队而组成。其中一些来自武装党卫队“Heimwehr Danzig”部队,它原先是武装党卫队骷髅营“Gotze”,经过扩编后改名为武装党卫队“Heimwehr Danzig”部队,规模在营与团之间。这个部队在陆军指挥下参加了波兰战役,之后一些部队被调出以作为新成立的“骷髅”师的骨干。“骷髅”师在Dachau附近的武装党卫队训练基地编成,随后在Wurttemberg和Truppen Ubungsplatz Obermunsingen接受进一步培训。当培训结束后,正式任命了Theodor Eicke为该师师长,他原先是国内“骷髅”组织的总指挥。

1943年2月,该师回到东线加入南方集团军群。随后参加了对苏军冬季攻势(已经在斯大林格勒歼灭了第六集团军)的反击。在第二次哈尔科夫会战中,它加入了南线反击部队,为重夺哈尔科夫立下了战功。在这期间,该师师长Eicke战死。那以后,它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在南线与党卫队兄弟部队一起参与了几场最重要和最血腥的战斗(包括了在Prochorovka的坦克大战)。会战结束后,“骷髅”师担当起了东线的预备队(消防队),转战东线南部和中部近一年之久。在这期间,1943年10月它被改编成了装甲师,名字也改为:第3武装党卫队“骷髅”装甲师。

1944年,整个东线的情况变得非常糟,苏军在每个地段都取得了突破。特别是在中央战线,苏军在一场可能是二战中最大的攻势里打垮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两周内向前推进了超过三百公里。当攻势停止时,他们已经渡过维斯瓦河,站在华沙的大门口了。为配合苏军的挺进,华沙城内爆发了起义,“骷髅”师和其他部队一起紧急赶往华沙地区,制止了苏军的前进并镇压了起义(除开道义因素,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成就,后方不稳,面对强敌,很不容易)。近两个苏联集团军被“骷髅”装甲师和“维京师”以及陆军第19装甲师一起击退,被迫回撤至维斯瓦河对岸。

随后,该师被派往南方参加布达佩斯解围战。为了解救被围的45,000德军,“骷髅”师一直打到了布达佩斯机场,但迫于苏军的强大兵力和优势,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战史上也有争论,因为该师被从机场附近撤回,在布达佩斯北面发起攻势,希望能包围和摧毁一些苏联部队,但未达目的。如果从机场继续攻击,有可能为被围部队打开一条通路,但这是后话了。)

从那以后,随后该师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一直退到维也纳附近。该师于1945年5月9日向美军投降,但作为战俘被移交给了苏军。

第五SS装甲师(维京师)

这个师团成立于1940年12月,起先被称为“日耳曼尼亚师”,但在1941年1月被改称“维京师”。2月时,一个芬兰志愿者单位加入了师的编制。在Truppen-Ubungsplatz Heuberg进行的训练持续到4月,这个师完成了出击准备。维京师二级小队长领花

“维京师”第一次作战是在1941年6月29日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在加里西亚(Galacia)附近向特洛普(Tarnopol)进攻。1941年8月,“维京师”在第聂伯河Dnieper River为夺取桥头堡而战。很快,他们穿过了第聂伯罗夫斯克(Dnepropetrovsk),奔向罗斯托夫(Rostov)。1941年冬天,这个师撤至米乌斯河Mius River一线并在那里渡过了冬天的几个月。

当1942年春天和夏天德军发起攻势时,“维京师”推进至高加索地区,是到过德军推进极限的部队之一。他们在高加索一直战斗到1943年春天,由于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不得不回撤。

“维京师”和其他师一样,编成部队经常发生变动。“诺德兰”(Nordland)步兵团被撤编,以和其他一些包含有斯堪的那位亚(Scandinian)人员的单位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武装党卫队师。同样,“纳瓦”(Narwa),一个爱沙尼亚(Estonian)单位,在1944年加入维京师,但又在同年撤编。

1943年10月,“维京师”的名称变为第5武装党卫队“维京”装甲师,成为又一个武装党卫队的装甲师。在1943年夏秋期间,这个师在哈尔科夫(Kharkov)和第聂伯河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当苏军在1944年6月发起他们旨在冲向德国边界、消灭中央集团军群的大攻势时,“维京师”是许多被包围师团中的一个。他们被包围在“切卡西口袋(Cherkassy Pockets)”,而且是包围圈中唯一的装甲部队,担当起了突围时的“装甲矛头”。那时,另一个外籍部队单位“沃伦涅”(Wallonien)(说法语的比利时人)也划归该师指挥。尽管整个部队最后还是设法冲出了包围圈,但损失了全部装甲部队和大量的人员和装备。

残存的人员和装备被临时编成一个战斗群,很快被送到波兰以组建新的第5武装党卫队“维京”装甲师。在整编的同时,苏军已经推进到维斯瓦河畔(Vistula River)和波兰的华沙地区。“维京师”和第3武装党卫队“骷髅”装甲师以及陆军第19装甲师一起进行了阻止苏军前进的拼死努力,将苏军制止在华沙城下,使其回撤过维斯瓦河,并将战线的僵持一直维持到了1945年1月。

“维京师”于1944年12月从华沙前线撤下,立刻被运去南方参加布达佩斯解围战。为了解救被围的45,000德军,“维京师”向前推进了两周,但由于苏军的强大兵力和优势,始终未能达到目的。随后该师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逐步退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直至1945年5月向苏军投降。

SS第9装甲师

由于武装党卫队在1941至1942年间的苏联战场“表现优异”,因此下令再成立两个武装党卫队师团,这两个师就是SS第9霍亨施道芬装甲师团及SS第10弗伦茨堡装甲师团。不过由于当时德国兵源已因长期作战而枯竭,只好征用帝国劳工队的人员,年龄大多仅有18岁。

1944年4月,该师和弗伦茨堡师团组成新的SS第1装甲军团,由豪赛尔统帅。它第一次参战的作战地点在苏联的塔波地区,因成功地解救出被围德军,首战就立下大功。

在诺曼底战役中,该师受到盟军的战斗轰炸机密集攻击而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战斗。但后来与蒙哥马利属下的英军第4伞兵旅及波兰第l伞兵旅在安亨展开决战,并迫使被围困英军缴械投降,多少挽回了些面子。

1944年12月,该师回到德国并立即参加了阿登之投,负责攻击北方的圣维特。由于巴顿的美第3军迅速反击,该师眼见不是对方对手,于是抽身而逃,霍亨施道芬师团从战场撤回德国,最后和武装党卫队各残余的师团参加了布达佩斯救援作战,战败后撤到奥地利。1945年5月,在史泰尔向美军投降。

施道芬师

SS第10装甲师-“弗兰德斯堡”师

1943年2月,部队开始征募18岁以上的德国新兵。1943年3月至9月,开始进行训练并得到了武器装备。在6月6日,部队得到了荣誉头衔“Karl der Grosse”。1943年10月3日,该部队被命名为党卫队装甲师——“弗兰德斯堡”。10月22日又更改为第十党卫队装甲师——“弗兰德斯堡”。至1943年11月为止,“弗兰德斯堡”师的人员数已经达到19313人。

1944年3月,该师被派往了苏联前线。3月3日,部队在Kovel, Kamentz,Podolsk (Tarnapol)等地首次参加战斗。3月25日,Erich Manstein元帅决定让“弗兰德斯堡”师发动一次进攻来解救被围困的第一军,地点是在Zbruz河东部,Tarnopol东部35英里。4月1日,部队与第四装甲军组成“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即原来的“南方”集团军群)。“弗兰德斯堡”师下辖的第10装甲团的一个营被留在了法国。4月6日,在Buchach发生激战并开始打开了“走廊”。4月7日,部队首次与第一军取得联系。4月9日,开始向北部的Kowel接近。4月9日至14日,与苏军在Tarnopol发生战斗,但Tarnopol还是在14日被苏军占领。 1944年6月,部队的人员数减为13552人。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于是该师在6月12日从波兰被运到了诺曼底。6月25日,部队到达了诺曼底的登陆场。1944年7月,在Caen, Avranches, Falaise发生激战,到7月18日为止,部队伤亡2200人。1944年8月,由于在Caen, Avranches, Falaise等地伤亡巨大,部队不得不撤向了Arnhem。1944年9月,该师只剩3500人。

9月17日,“市场——花园”行动开始,英国的蒙哥马利将军预想通过这次行动来打通一条通往德国的道路并在1944年底结束战争。“弗兰德斯堡”师在Arnhem和Nijmegen同英美军队发生战斗。9月20日,该师的装甲部队驶入Kampfgruppe Knaust。同日,盟军占领Nijmegen桥。9月21日,在经过英勇的抵抗之后,在Arnhem的英军空降兵投降。9月24日,第二装甲军团给党卫军第十师45辆刚刚从德国工厂送来的虎式坦克。9月26日,英军从莱茵河的右海岸撤退,“市场——花园”行动以失败告终。

1944年10月,部队被送到Aachen,此时人员为15542人。1945年1月9日,命令该师进攻Haguenau森林的东部并与党卫军第14军会合。1月17日,部队进入Herrlisheim地区,但他们的前进并不协调并且犹豫不决,最后由于遭到美军攻击而进行战略撤退。1月24日至25日,在Haguenau发生战斗,党卫军第21和22装甲掷弹兵团用橡皮艇穿过Moder河,并夺取了在Haguenau和Kaltenhouse之间的高地。该师的其他部队则努力地试图包围Haguenau。虽然部队装备精良,补给充足并且士气高昂,但是,美军顽强的抵抗粉碎了德军每一次的进攻。

1945年3月,部队进入德国的Settin进行休整。3月27日,“弗兰德斯堡”师加入到了"Weichel" (或Vistula) 集团军群,并成为了第三装甲军预备队的一部分。4月19日,苏军在Spremberg附近包围了“弗兰德斯堡”师,第334步兵师和"Fuhrer Escort"师.4月20日,希姆莱命令该师进行反击。4月21日,“弗兰德斯堡”师和"Fuhrer Escort"师决定突围。4月22日至25日,“弗兰德斯堡”师成功的突破了包围圈,但是他们遗弃了所有的车辆。1945年5月6日,该师的残余部队在Teplitz-Schonau向苏军投降

SS第十二“青年团”装甲师

武装党卫军第12“青年团”装甲师(12th ss panzer Division "Hitlerjugend”)是德军中一支特殊的部队,其士兵全部由1926年出生的“青年团”志愿者组成。

一队佩带12SS标志的青年团成员,根据一些该团前成员战后的回忆,他们并非都是志愿加入,有许多是被逼加入的。

1943年6月第12装甲师组建之初本来是装甲掷弹师,后于同年10月才升格为装甲师。第12装甲师的军官和士官大多抽调自“元首卫队师”,他们都有在东线作战的经历,还有的则来自海军和空军。由于有许多“青年团”成员自愿加入这支菁英部队,使得全师编制人数大大超额,记有军官520名(缺额144 名)、士官2383名(缺额2192名)、士兵17637名(超编2360名)和外籍志愿者1103名,总人数达20540人。

首任师长为佛芮茨.威特(Fritz Witt)少将,他对新兵坚持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实弹训练。优秀的教官再加上严格的训练使第12装甲师很快就成为一支非常有战斗力的部队,古德里安在视察该师时也对其赞赏有加。1944年4月初,完成组训的第12装甲师驻防法国。

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第。第12装甲师由预备队划归第7集团军(第21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也属该集团军)建制,奉命向登陆盟军发动反击。6月 7日凌晨,第12装甲师第一个赶到战场并进行了反击。由于盟军拥有绝对优势,第12装甲师被迫在卡昂地区转入防御。6月14日,由于指挥所遭盟军舰炮袭击师长威特少将阵亡,第25装甲掷弹团团长库尔特.梅耶上校(Kurt Meyer)继任师长。面对盟军的强大攻势,第12装甲师在卡昂坚守了33天之后,于7月9日撤退。7月20日,第12装甲师再次将英国和加拿大联军阻止于韦蒙特(Vimont),并在此又坚守了两个星期之久。8月初,盟军在佛雷斯(Falaise)地区对德军形成包围之势,第12装甲师临危授命守住袋口两侧,掩护主力跳出包围圈。此战打得异常惨烈,第12装甲师以仅余的60辆抗击盟军600辆坦克,许多掷弹兵身系跳上盟军坦克与其同归于尽,即使在盟军突入佛雷斯市内的第二天,仍有50-60名第12装甲师士兵顽强战斗到最后一人。在诺曼第战役中,第12装甲师在战斗中表现出的狂热和训练有素给盟军留下了深刻影响。战后一位英军士兵回忆道:此后我们开始走霉运了。我们遇上了一支第12装甲师的部队,他们疯狂战斗到最后一人也不投降,我们不得不杀死他们每一个人,真是太可怕了。诺曼第战役中,第12装甲师共阵亡官兵403人,受伤847人,失踪63人,损失大部分重装备。

1944年9月6日师长梅耶率部由法国进入比利时与美军遭遇并被俘,第12装甲师余部在代理师长胡伯特.梅耶(Hubert Meyer)中校带领下撤回德国。经补充修整后,第12装甲师划归迪特里希指挥的第6装甲集团军,胡歌.克拉斯上校(Hugo Kraas)任师长。

1944年12月16日,第12装甲师随第6装甲集团军参加了阿登战役,以及围攻巴斯托涅(Bastogne)的战斗,战役失利后又于1月20日赶往东线去解除苏军对布达佩斯的围困。3月中旬,解围失败后的第12装甲师退入奥地利境内。5月8日第12装甲师在恩斯镇(Enns)向美军投降。直到投降时第 12装甲师仍努力保护自身的荣誉和尊严,他们断然拒绝在车辆上悬挂白旗。

历任指挥官:

佛芮茨.威特(Fritz Witt)准将—————————1943年3月~1944年6月

库尔特.梅耶(Kurt Meyer)准将—————————1944年6月~9月

胡伯特.梅耶(Hubert Meyer)中校————————1944年9月~10月

胡歌.克拉斯(Hugo Kraas)准将—————————1944年11月~1945年5月